随着环境变化脚步的加快,环境质量对于当前各行各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也成为了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针对文物保护工作领域,其环境条件对文物保存的完整性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文物的内部空间当中,其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深刻影响着文物存在的状态、文物保存的价值。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为破坏的因素,导致文物保存现状堪忧,因此,相关行业及从业人员要加大关注力度,采取有效办法解决目前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温度和湿度是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最明显影响的环境因素(恒温恒湿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空气中的湿度处于较高的状态,博物馆中的馆藏文物,尤其是纸质资料等具有较强吸湿性的文物,就极为容易出现吸水过量的情况,从而产生膨胀现象,引发纸质纤维的弯曲和变形问题。另外,湿度过高的潮湿环境下,文物霉变生虫的情况频频发生,而对于被虫类啃食后的文献史料或其他文物资料而言,复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故而导致文物面临巨大的损失(恒湿储藏柜)。不仅如此,若是文物始终处于空气湿度忽高忽低的情况下,也极为容易致使纸质纤维因无法适应保存环境而出现纤维湿涨或干缩等问题,最终缩减了馆藏文物的寿命。
环境温度也会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说来,若是文物处于较高温的状态下,纤维文物老化的速度将会持续加快,进而致使化学纸浆的分解速度也随之持续提升[3],最终促使纸质或木质文物产生显著变化,导致文物的保护强度被大幅度削弱。而若文物处于温度忽高忽低的状态下,即快速且频繁地在冷气状态和一般气温间来回转换的情况下,不同材质之间的热胀冷缩状态将极易生成,文物衰变的现象也会随之频频发生。
比如,云冈石窟的壁画遭到损坏的其中一个原因则是颜料层的粉化,即颜料变成易松散和脱落的颗粒状。而这种情况的生成,正是环境湿度和温度所致。云冈石窟处于水雾缭绕的地理位置中,湿度偏大。当外部气温显著高于洞内气温时,空气中的水汽则会附着于壁画的表层并聚集成冷凝水。在水的影响下,壁画表面往往容易出现褶皱和面积变化,在持续变化的情况下,壁画的颜色将会变淡并因膨胀而脱落。
影响文物保护工作的因素较多,主要是自然环境因素,因此要加大环境改善的力度,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机制。同时为了保证文物工作开展的成效,相关管理部门和技术从业人员要建立其相互合作的关系,依据预防与保护相结合的理念,使我国文物古迹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